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

蒙兀兒帝國 vs. Akbar大帝


(圖片取自Jodhaa Akbar電影網站)

我的第二部印度電影(長達近四小時):《Jodhaa Akbar》,看完電影,會有一種滿足跟混亂感,混亂的是對於印度歷史相當不認識,滿足是在於片中不少傳統如祭典、婚禮等畫面,可以多一番認識.

既然混亂就開始找一些資料,因為這部電影,講的是印度蒙兀兒帝國(Mughal Empire),第三任君王:Akbar the Great(全名為Jalaluddin Muhammad Akbar),與印度教的Jodhaa公主傳說中的愛情故事,為何講傳說勒?《Jodhaa Akbar》上映後,被部份人士抗議違背史實,主要是根據史冊記載,皇后名應為Hira Kunwari,入宮後改名為Mariam-uz-Zamani;而且Jodhaa應該是Akbar之子,也就是第四任蒙兀兒皇帝君王Jahangir之印度教皇后。

西元1526年,帖木兒第五代後裔:Babur,來自阿富汗,在奧圖曼帝國的軍援下,打下了德里(Delhi),創建了蒙兀兒帝國(Mughal Empire,1526-1857).Mughal,是蒙古Mongol的變體.蒙兀兒帝國主要控有阿富汗和印度中部與北部,帝國在17世紀漸衰;1857年最後的Bahadur Shah II為英人所廢,並流放至仰光,帝國宣告結束.

話題轉回來Akbar the Great(1542-1605),中文多稱為阿克巴大帝,這位君王,被認為是蒙兀兒帝國的真正奠基人和最偉大雄才大略的君王(蒙兀兒盛世從第三任的Akbar一直到第六任的Aurangzeb),阿克巴是胡馬雍(Humayun)之子,他的父親因為比哈爾(Bihar)地區統治者的反對,搞到幾乎失去皇位,後來在波斯國王:太美斯普一世(Shah Tahmasp)幫助下,才重獲權力。阿克巴在13歲時繼承皇位,由白拉姆汗(Bairam Khan)攝政,後者盡最大努力使蒙兀兒的領地不被各地方統治者乘機瓜分,1556 & 1557兩年內阿克巴連戰皆捷,印度斯坦的主權地位就此底定,1560年阿克巴開始自己掌握政權.

阿克巴年幼即投身軍戎,並無接受過任何文字教育,但這並不阻擋他優秀的政治才能和源源不絕的創意;不同於過去的統治者,他在政治方面持開放政策,取消了過去強加在印度人身上的人頭稅(Jizya),讓當地人入朝為官,表示他對子民一視同仁;且在位期間,他確立了官僚體制,改革租稅制度,促進了商業經濟,讓帝國基礎逐漸平穩。

阿克巴最開明的政治手段,是鼓勵異族通婚,消除彼此歧見;他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舉措是建立一種新宗教「丁伊—伊拉希 Din-i-Ilahi」即「神聖宗教」,意為神的信仰,這是一種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(Zoroastrianism)的混合物,其主要特點是:一神論,阿克巴為神主在人間的代理人,使教義的唯一解釋者;他希望以此來調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臣民之間的矛盾,雖然他的嘗試失敗了,阿克巴始終維持了各種宗教信徒對他的忠誠,他對宗教的寬容令人難忘,也讓自己的宮廷成為文人和藝術家雲集之地.

阿克巴除了是一位政治家,對於建築、音樂、繪畫、軍火、木工、馴獸......都有涉獵;雖然本身目不識丁,真的是一個字都不認識,阿克巴卻喜愛討論哲學,他廣邀回教、印度教、基督教等各派神學家入宮討論;阿克巴對文學和藝術也極有貢獻,他編篡「阿克巴大帝之書」(Akbar-nama),詳細記載帝國歷史、個人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。他也廣泛收集藝術品,並在各地興建宏偉的建築;阿克巴在位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便是阿格拉堡(Agra Fort).

以上資料取自於:
1. 背包客棧:蒙兀兒帝國的起源與衰退
2. 我的旅程在遠方:淺談阿克巴
3. Wikipedia:Akbar the Great

ps.結果都沒談到電影,這是怎回事!?

1 則留言:

Fion 提到...

噗,這部我也有看,好長,那時候因為時差看的我超累.. :P